龙建人:文学“真”研究的高地 | 我与《名作欣赏》的故事
来源:       作者:龙建人   时间:2019-01-09

 

  编者按:《讲讲“我与《名作欣赏》的故事”——纪念<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征稿启事》发出后,我们陆续收到多位读者的来稿。本期我们与各位分享作家龙建人先生与《名作欣赏》的故事。

  文学“真”研究的高地

  ——贺《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年

  说来惭愧,迄今为止我仅在《名作欣赏》发表过一篇文章——而且还是十年前的学生时代,但对她的关注从结识她的那一刻起却从未停止过。当时,我还是贵州师范大学的在读研究生,热捧了一阵西方文化批评理论之后,就开始对文学研究深受西方文化理论渗透这一不可回避的事实及国内诸多学者“食西方批评理论而不化”的研究现状颇不以为然;与此同时,对文学研究不注重文本细读或带着固有观念而不区分文本对象的研究事实,也不以为然。一日,到图书馆借阅了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一书,其中一篇正是对鲁迅散文名作《阿长与〈山海经〉》的解读。我很佩服孙先生自成一体的解读方法,但对其结论却不能认同。我当时认为,孙先生的方法虽然自出机杼,但其深层依然带有一些固化的观念,于是回到寝室后就写成了《长妈妈是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吗?》的“商榷”文章,发送到了《名作欣赏》的投稿邮箱。

  “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该文中,我并未“安份守己”地就事论事,而是在论述完我要“商榷”的问题后,言辞激烈地批评了那时堪称盛行的、固守某种观念进行文本解读的现象。这已然超出了商榷的范畴,意气因素大于学理因素。但未曾想过该文会发表,故而投稿时也未在意,随后也就将这事忘掉了。几个月后的一天早晨,我还在枕着临毕业的悠闲呼呼大睡,同学就打来电话,告知说中文核心刊物《名作欣赏》登出了我的文章,我才重新记起投稿的事。拿到新刊翻阅,那些意气之语赫然在目,让我汗颜无地。后来陆续读了孙先生的著作及发表于《名作欣赏》等刊物的文章,更是钦佩孙先生的文本细读功力。孙先生的文本细读从审美而不是从文化节的角度生发,并且已形成一套他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成就在当代学者的文学研究中是屈指可数的。如今我虽然离开了文学研究的领域,但依然时常阅读孙先生的文章,依然享受其带来的深刻启发。

  翻阅《名作欣赏》,时常会发现包括孙绍振先生在内的诸多著名学者的成果发表。可以说,《名作欣赏》所发表的绝大多数都是有真知灼见的文章,这在学风有些浮躁的今天是不多见的。依我浅见,其主要原因是《名作欣赏》多年来形成的对文学“真”研究精神的可贵坚持。我始终认为,真正的文学研究一定是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的阐发。它是审美的,而不是教条的;是艺术的,而不是文化的。那些仅仅将文学作品作为文化材料进行分解的论著,无论其多么“厚重”和新潮,窃以为其与真正的文学研究精神都相去甚远。在这一点上,《名作欣赏》可谓旗帜鲜明。

  最后再回到拙文发表的事情上来。拙文主题是与孙绍振先生“商榷”,但同期正好又刊出了一篇孙先生的文章。当时想,这会不会是编辑部的特殊安排?在十年后的今天看来,应该只是一种巧合吧。这也反映了的《名作欣赏》的一种开放态度:既重视像孙先生一样取得重要成就的老一辈学者,也重视像我一样的新人。

  作者:龙建人,贵州金沙人,彝族,贵州人民出版社副编审,已主持国家出版项目多个,入选贵州省第八批“甲秀人才”。在《语文学习》《贵州文史丛刊》《创作评谭》等刊物发表评论、论文十数篇;在《星星》《山花》《今晚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数十篇(章),其中多篇被《报刊文摘》《全国优秀作文选(美文精粹)》等报刊转载。

  ——附录——

  讲讲“我与《名作欣赏》的故事”

  ——纪念《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征稿启事

  1980年,乘着改革的春风,在全国民众对阅读的渴望和期待中,一本充满人文情味的刊物——《名作欣赏》诞生了!

  她一诞生,就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引领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鉴赏热潮。

  1981年11月5日,在《名作欣赏》诞生一周年之际的北京座谈会上,林默涵、陈翰伯、边春光、李健吾、王瑶、戈宝权、周汝昌、屠岸、李希凡、蓝翎、蒋和森、唐达成、刘梦溪、袁行霈、朱虹等出版局领导和专家学者欢聚一堂,表达了对《名作欣赏》的鼓励和祝福。陈翰伯说,我是《名作欣赏》的忠实读者,每期我都仔细阅读,刊物的确有自己的特色。王瑶说,浏览《名作欣赏》如同进王府井的工艺美术商店,给人以高雅的美感享受。常任侠老先生说,他常读的刊物有二,一是《读书》,一是《名作欣赏》。李健吾先生说,黄土高原的山西,枣树繁茂。我爱枣花甚于桂花,因为枣花不仅清芬沁人,而且能结出养人的佳果,《名作欣赏》就如同香而有实的枣花。

  《名作欣赏》创刊号

  1984年曹禺先生热情夸赞《名作欣赏》说:“这个刊物办得真不错!内容丰富,文章也写得充实、有水平;有些评论文章颇有深度,很有研究价值;有些文章深入浅出,适合各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尤其是文学青年阅读。”叶浅予先生在1984年《读书》杂志第1期上撰文谈及当时文艺刊物的封面设计时说:“其中成功之作,当推山西的《名作欣赏》。”谢冕教授曾在贺文中说:“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中,《名作欣赏》的坚持乃是一个奇迹。它的沉稳、实干,以及不竭的创造精神成为中国瞬息万变的出版界一道独特的风景。”

  此后,《名作欣赏》连续20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曾蝉联三届国家期刊奖,被评为2005年度中文期刊网络阅读亚洲排行前100名杂志,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曾两次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目录”。

  2010年,《名作欣赏》进行了全新改版。以“谦爱为怀,文章行世”为立足点,以“诗意情怀,理性精神,人文视野”为理念,倡导开放的、有时间维度的、关怀当下的“名作观”,突出“经典性、可读性、思想性”的特色,力求将前沿学者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影响公众生活的精神资源。改版以来,受到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名作欣赏》最新面孔

  2020年,《名作欣赏》将迎来她四十周岁的生日了!

  我们深知,这四十年中所取得的来自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各学术领域影响的不断扩大,均离不开广大作者、读者朋友们的支持与关爱。很多一线学者、作家抱着对《名作欣赏》多年的关注与喜爱,一直为我们撰写学术水平高、观点新颖、文风活泼的作品;读者朋友们时常发来邮件为我们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办刊建议与意见;全国各地高校教师、学生的投稿络绎不绝……

  为庆祝创刊四十周年,我们将举办“纪念《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征文活动,向《名作欣赏》的读者、作者、编者征稿。

  请大家来讲讲“我与《名作欣赏》的故事”,与编辑交流的故事,发表某篇作品背后的故事,订阅的故事,参加某次会议或活动的故事,等等。让我们一起重温“故事”,用“过去”联结“未来”!

  字数、文体均不限,文后注明作者简介及邮箱、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截稿时间:2019年6月1日。来稿将会在《名作欣赏》不定期刊登,并以专刊或图书的形式出版,部分作者将被邀请参加2020年的社庆活动。

  来稿专用邮箱:mzxsssn@163.com

  咨询电话:0351—5256557

  《名作欣赏》杂志社

  2018年8月

 

 《名作欣赏》40年精华读本——跟着名家读经典丛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2本精装(微店有售)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

名作欣赏:
     0351-5256557

评论版:
     0351-5256560

学术版:
     0351-5256558

邮购:
     0351-5256556
     0351-5256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