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们把学人年谱“移到”头条文章之后。这样的编排,让之前只是杂志附录的学人年谱可以被进行学术检索和引用。当然这样安排后,看到的读者也多了起来,有学者主动联系编辑部,希望也能把自己的学术年谱刊出。自己给自己做年谱,这正是我们当初策划这个栏目的目的。
传统的年谱,多是后人为谱主所作,这种年谱主要参考谱主的著作、日记、自传以及他人回忆等资料而成,年谱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后人编撰的年谱,在学术事件和人生事件的编排上,当然免不了带有后人的视野和关注重点,而如果谱主能自己为自己编撰一份年谱,那年谱的面貌肯定是另一个样子,因为他(她)清楚自己在具体学术事件上的意图,所以当他在年谱中编排该事件时,他肯定会有所突出。如果有可能,学人自己为自己做一份年谱,这种年谱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肯定大大优于后人所撰年谱。基于这样的理念,前几年,我们优先向年龄大的文学研究界学人约稿,大家都说这是抢救性的工作。最近,我们把范围扩大到退休前后(65岁左右)的学人,这主要是考虑到退休是一个学人学术生涯的重要节点,在这个关键时刻,对自己的学术生涯进行回顾与整理,其价值可能超出年谱,因为它对谱主自己未来的学术研究也有意义。
作为一项长期计划,我们也希望自撰年谱能体现谱主的个人特色,体现谱主的成长,而不是单单罗列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我们希望看到谱主在每一个学术阶段的学术关注点、研究困惑与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之间的关系,希望看到谱主研究兴趣转移的个人因素和时代背景。因此,在近来的约稿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会给学者们发送之前的年谱作为参考,同时也鼓励每一位新作者尽可能撰写有自己特色的年谱,在年谱中尽可能展示自己的成长,即以成果和活动为主,兼顾更隐蔽的学术成长。这样的年谱,就不单单是一份资料,因为有谱主的个人气息,也相当于一份简略的学术传记。
通过编辑三年多来的44期学人年谱,我们看到了每一位学人不同的成长道路。这样的自撰年谱,对研究者来说,是最可靠的学术参考资料;对青年学子来说,是最佳的励志素材。我们的愿景是把文学研究界的学者尽可能多地纳入自撰年谱计划,这对于杂志来说,也是在打造一个品牌栏目。
名作欣赏:
0351-5256557
评论版:
0351-5256560
学术版:
0351-5256558
邮购:
0351-5256556
0351-5256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