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去世五周年 | 生平述要(1936—2015)(下)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7-01

1989—2003

 

童庆炳毅然辞去了似乎前途“看好”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的职务,回到教研室,致力于文艺学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同年,童庆炳将给研究生授课的讲义整理为专著《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为此书作“序”。此书后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更名为《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2001 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自 80 年代末起,童庆炳率领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全体成员,锐意创新,攻克了一批批前沿性的重大课题,推出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如与黄药眠先生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西比较诗学著作《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下卷),主编“心理美学丛书”(15 部)、“文体学丛书”(5 部)、“文艺新视角丛书”(5 部),还主编了《文学理论教程》《文学理论要略》等“换代教材”“文艺学系列教材”(10 部),还有“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渊源”“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形态的生成”“文化与诗学”等一系列丛书,影响甚广。在当时文艺学界新旧理论相互激荡、热烈对话的历史氛围中,童庆炳甘做中国与西方、保守与激进、旧说与新说之间的“桥梁”,创建了一个英才云集、结构完整的学术梯队。

 

 

2000 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文艺学研究中心,被教育部评为“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童庆炳任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2002 年,以童庆炳为学术带头人的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走在了全国文艺学学科的最前列。

 

童庆炳不仅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还是一位硕果累累的教育家。童庆炳六十年如一日,把每一次上课都当作“人生的节日”,用全部生命广育英才,辛勤培养了百余名硕士,八十余名博士,还有十余名高级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其中,大部分都成了学界的中坚力量。

 

 

2004 

 

童庆炳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先进党员”“全国优秀教师”,并被任命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文学组首席专家。

 

2005—2006

 

出版《童庆炳文集》(四卷本,韩国新星出版社)。

 

2006年秋,随中国文科资深代表团赴西班牙、巴西、阿根廷和法国访问。

 

2007—2009

 

童庆炳连任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008 年,童庆炳被北京师范大学正式聘任为“资深教授”。2009 年由童庆炳主持编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正式出版。

 

2005年,在办公室与王蒙对谈

 

2010—2011

 

 

《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一文获 2010 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的“理论批评奖”。

 

 

2011 年,出版《文学审美论的自觉——文学特征问题新探索》《新编文学理论》《历史题材文学创作重大问题研究》。

 

2012—2014

 

出版编著《20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出版学术随笔《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2014 在我国第三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习近平亲切接见了童庆炳等资深教授和院士。

 

2015年5月30日博士论文答辩合影,这是童先生参加的最后一次博士论文答辩会

 

 

2015

 

1 月,出版《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5 月 16 日组织召开“百年学案 2015 南北高级论坛”,做了“文学研究如何深入历史语境”的主题发言,倡导“学案研究”。

 

5 月 20 日,童庆炳以“做‘四有好教师’,为党和人民培育英才”为题,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生演讲。童庆炳全程站立,讲了两个小时的课。这是童庆炳的最后一次讲演。

 

6 月 14 日,童庆炳在攀登金山岭长城的归途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

名作欣赏:
     0351-5256557

评论版:
     0351-5256560

学术版:
     0351-5256558

邮购:
     0351-5256556
     0351-5256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