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名作欣赏》的故事 | 马忠:穿过岁月不变的爱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3-08

 

  编者按:《讲讲“我与《名作欣赏》的故事”——纪念<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征稿启事》发出后,我们陆续收到多位读者的来稿。本期我们与各位分享作家龙建人先生与《名作欣赏》的故事。

  说起和《名作欣赏》结缘,时间要追溯到30年前,那时候我正上初中,因为热爱文学,校教导主任就安排我负责出每期的校园墙报,在一次收集资料时,从学校图书室结识了《名作欣赏》,自那时起,这个我人生的“知己”便伴我一起走过生活的花谢花开。

  我永远记得那个春天的夜晚,当我翻开1989年第1期《名作欣赏》,该期在“中国古典文学部分”同时刊登了好几篇古诗词赏析文章。其中,周振甫老师写的《析孟郊<游子吟>》,我逐字逐句地读完后,有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使我对这首母爱的颂歌有了全新的认识。第一次,我发现原来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可以这样读——如此新颖,又如许亲切!宿舍熄灯了,而我的床铺刚好处在廊内的灯光可以光顾的地方。于是,我借着那昏黄的灯光继续如饥似渴地与她进行对话。不知过了多久,当我依依不舍地翻到最后一页时,才猛然发现已是午夜时分。与她庄重的封面告个别,欣然入梦,梦里我的笑容是那么香甜。

  我从此成了《名作欣赏》的忠实读者,品味角度别致、文风活泼的的赏析,读着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评论,慢慢的,我对语文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大为提高。学习、生活都没有那么枯燥了,在我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她给了我很多课本里学不到的东西。

  尽管那时家中经济并不宽裕,但我还是没有放弃读书看报的习惯。就是不回家、不吃饭,也要把钱省下来订阅《名作欣赏》,每期必读。久而久之,我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更活跃。我负责的校园墙报也越办越精彩,吸引了全校师生,赢得了他们的赞许。在《名作欣赏》的熏陶下,我的作文水平不断进步,到初三下学期已有小诗文陆续在《少年文学报》、《语文周报》等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参加中考时,作文题目是写“一本你最喜欢的书”,我不假思索地把我对《名作欣赏》的喜爱以记叙和抒情的方式写成了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考试下来,班主任和许多同学都为我的作文捏了一把汗,他们认为《名作欣赏》是一本杂志,说我这次的作文审题不慎,写偏了,上重点恐怕有点玄。我这才感到紧张。出乎意料的是这篇作文得了28分(满分30分),我的语文也以98分的成绩名列全区考生单科前茅!

  后来,我要到几十里外的下两中学读高中。为了带上《名作欣赏》,我找来铁条,把零散的杂志扎了起来,做成“合订本”。没想到这样一来,杂志更便于携带和翻阅了,不管走到哪儿,我都能带着她。有了她的帮助,我的文学素养突飞猛进,还当上了校文学社社报的总编辑。我知道这都得归功于《名作欣赏》。遗憾的是,几本“合订本”在同学的争相传阅中丢失了。

  如今,我出来工作多年,每到报刊征订季节,熟识的邮政工作人员总会把一本厚厚的杂志报刊征订目录送到我的手中。面对五花八门的报刊世界,我没有丝毫犹豫,首选依然是我多年来的最爱——《名作欣赏》!

  2010年,《名作欣赏》与时俱进,进行了全新改版。倡导开放的、有时间维度的、关怀当下的“名作观”,力求将前沿学者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影响公众生活的精神资源,更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一次偶然的邂逅,却给了我一生的财富。如今,我在《名作欣赏》的影响下,也成为小有名气的文学评论家,看着堆满案头的《名作欣赏》,翻动微微泛黄的书页,回想这几十个春秋走过的岁月,心中油然生出一份久远的愉悦、回忆和感悟。我知道,爱是不需要说出口的,如果一定要我表达,我的理由很简单:

  《名作欣赏》是一本能满足心灵和求知的优秀期刊。因为有她,您的精神不会寂寞,您的灵魂将不再甘于平庸!

  作者:马忠,生于七十年代,四川南江人。二级作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有理论评论著作及诗集十余种。曾获首届、第二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评论奖等。

  ——附录——

  讲讲“我与《名作欣赏》的故事”

  ——纪念《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征稿启事

  1980年,乘着改革的春风,在全国民众对阅读的渴望和期待中,一本充满人文情味的刊物——《名作欣赏》诞生了!

  她一诞生,就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引领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鉴赏热潮。

  1981年11月5日,在《名作欣赏》诞生一周年之际的北京座谈会上,林默涵、陈翰伯、边春光、李健吾、王瑶、戈宝权、周汝昌、屠岸、李希凡、蓝翎、蒋和森、唐达成、刘梦溪、袁行霈、朱虹等出版局领导和专家学者欢聚一堂,表达了对《名作欣赏》的鼓励和祝福。陈翰伯说,我是《名作欣赏》的忠实读者,每期我都仔细阅读,刊物的确有自己的特色。王瑶说,浏览《名作欣赏》如同进王府井的工艺美术商店,给人以高雅的美感享受。常任侠老先生说,他常读的刊物有二,一是《读书》,一是《名作欣赏》。李健吾先生说,黄土高原的山西,枣树繁茂。我爱枣花甚于桂花,因为枣花不仅清芬沁人,而且能结出养人的佳果,《名作欣赏》就如同香而有实的枣花。

  1984年曹禺先生热情夸赞《名作欣赏》说:“这个刊物办得真不错!内容丰富,文章也写得充实、有水平;有些评论文章颇有深度,很有研究价值;有些文章深入浅出,适合各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尤其是文学青年阅读。”叶浅予先生在1984年《读书》杂志第1期上撰文谈及当时文艺刊物的封面设计时说:“其中成功之作,当推山西的《名作欣赏》。”谢冕教授曾在贺文中说:“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中,《名作欣赏》的坚持乃是一个奇迹。它的沉稳、实干,以及不竭的创造精神成为中国瞬息万变的出版界一道独特的风景。”

  此后,《名作欣赏》连续20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曾蝉联三届国家期刊奖,被评为2005年度中文期刊网络阅读亚洲排行前100名杂志,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曾两次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目录”。

  2010年,《名作欣赏》进行了全新改版。以“谦爱为怀,文章行世”为立足点,以“诗意情怀,理性精神,人文视野”为理念,倡导开放的、有时间维度的、关怀当下的“名作观”,突出“经典性、可读性、思想性”的特色,力求将前沿学者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影响公众生活的精神资源。改版以来,受到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2020年,《名作欣赏》将迎来她四十周岁的生日了!

  我们深知,这四十年中所取得的来自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各学术领域影响的不断扩大,均离不开广大作者、读者朋友们的支持与关爱。很多一线学者、作家抱着对《名作欣赏》多年的关注与喜爱,一直为我们撰写学术水平高、观点新颖、文风活泼的作品;读者朋友们时常发来邮件为我们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办刊建议与意见;全国各地高校教师、学生的投稿络绎不绝……

  为庆祝创刊四十周年,我们将举办“纪念《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征文活动,向《名作欣赏》的读者、作者、编者征稿。

  请大家来讲讲“我与《名作欣赏》的故事”,与编辑交流的故事,发表某篇作品背后的故事,订阅的故事,参加某次会议或活动的故事,等等。让我们一起重温“故事”,用“过去”联结“未来”!

  字数、文体均不限,文后注明作者简介及邮箱、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截稿时间:2019年6月1日。来稿将会在《名作欣赏》不定期刊登,并以专刊或图书的形式出版,部分作者将被邀请参加2020年的社庆活动。

                                                                                                                来稿专用邮箱:mzxsssn@163.com

                                                                                                                 咨询电话:0351—5256557

                                                                                                                《名作欣赏》杂志社

                                                                                                                    2019年2月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

名作欣赏:
     0351-5256557

评论版:
     0351-5256560

学术版:
     0351-5256558

邮购:
     0351-5256556
     0351-5256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