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2018年第6期目录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5-08

 

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巡展

刘墨花鸟画作品 刘墨;2+177-178

本期推荐

论林玉玲文学作品中的娘惹文化形象 张燕;5-8

贾平凹《极花》研究

两种视角看贾平凹式的乡村书写——以《极花》为例 刘洁;9-10

灵与肉的迷离恍惚——论《极花》的三次灵肉分离 李姚瑶;11-12

极花非花——从“虫死”到“花开”的自我救赎 郑妍;13-14

新闻与文艺作品中“诱拐事件”的比较分析——以《极花》《亲爱的》《诱拐报道》为例 厉依宁;15-16

莫言小说研究

小窥莫言世界——浅谈莫言小说中的叙事与抒情 辛芳哲;17-19

小说《蛙》和《红高粱家族》的多重意蕴分析 祁生贵;20-21

《生死疲劳》文本层次研究 王丹丹;22-23+42

博士之声

老子学说对死亡的超越 李健;24-25

从《华冈青洲之妻》看有吉佐和子的汉方医学观 姜毅然;26-28

浅谈契诃夫抒情心理短篇小说的孤独意识 马潇;29-30+39

浅析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 李琦;31-32

多民族、重方言地区高校双言现象分析——以河套学院为例 王敏;33-34

项目呈现

论任金亭诗歌的艺术特色 张治国;35-36

哈特·克莱恩诗歌《致布鲁克林大桥》中的修辞艺术 陈贵才;37-39

《老炮儿》:传统与现代的冲撞与融合 陈磊;40-42

当代美国作家安东尼·多尔国内外研究述评 李岱;43-44

传统与困境——《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性身份分析 赵小庆;45-46

中国典籍英译系列研究(一)

当代美国汉学家《史记》研究主要成果简论 吴涛;47-48

《额尔古纳河右岸》研究(一)

零聚焦与内聚焦的双重叙述呈现——《额尔古纳河右岸》叙事修辞研究之一 杨芳;49-51

知识分子形象研究(二)

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者——论《孔乙己》与《白光》中底层读书人形象 宁永宁;52-53

族裔文学

《月饼》中女性成长的悖论 陈嘉;54-55

创伤与文化救赎——托尼·莫里森《家》的解读 成健莹;陈茂林;56-57+80

从《女勇士》和《荆棘鸟》看母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刘真;58-59+83

艾丽丝·门罗研究小辑

解读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替罪羊”形象 郝丹;60-62

论艾丽丝·门罗小说中女性的自为选择 仝自文;63-64

院校平台_广西师范学院

浅论《水东日记》中的人物形象及意义 牛慧;65-67

《头责子羽文》艺术特色探究 王月;68-70

浅析《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根源 李志凌;71-73

雏凤清音

云南乌铜走银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苻海俊;胡俊;74-75+118

浅析伦勃朗绘画中光影的人性化特征 苻海俊;胡俊;76-77

小说纵横_外国小说

追寻正义曙光——小说《老无所依》的伦理诉求 徐焕新;78-80

离开与回归:灵与肉的抉择——赛珍珠小说《大地》中“土地”的象征意义 顾连梅;81-83

《七个尖角阁的房子》:霍桑和平主义思想的载体 沈萱萱;84-86

从语域理论视角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以《一天的等待》为例 倪锦铃;87-90

《五号屠场》:在科幻的世界里寻找内心真正的平静 沈善玉;91-92+95

从“海伯利安四部曲”看科幻小说的文学性塑造途径 汤佩赟;93-95

《雪狼公主》中的隐性课程分析 王正胜;施锦秀;96-97

小说纵横_中国小说

论赵树理小说《登记》中的婚姻观 钱自珍;98-99

女性的成长与自我救赎——评迟子建的《晚安玫瑰》 迟晓旭;100-101

从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叙事理论看《甄嬛传》的叙事特色 荣钰;唐海东;102-104

“诗”与“远方”的失落——论《春尽江南》中庞家玉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李艳;105-106

城市底层的爱恨和挣扎——浅析宋小词小说《直立行走》 鲁静;107-108

性别世界

打破时空的束缚,追寻真我——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在《奥兰多》中的体现 王露;109-110

从《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巴斯妇形象看乔叟的女性观 刘星;姚连兵;111-113

解读《血染之室》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刘婧璇;张敬品;114-115

解析女性成长与空间的互动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体现 钟伟轩;金培勇;116-118

国学研究

浅析黄老道家的“无为治道”思想 何婉祯;119-120

儒道与风雅并存——论应璩其人及其书信文创作 周长娟;121-122+134

诗文品鉴

美与死亡——论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 葛淑娴;123-124

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 赵星柯;125-127

横看成岭侧成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三重主旨解读 马新广;白英芳;128-129

元上京纪行诗的繁荣与多元文化的融合 刘扬;130-132

“小山”指“山眉”补说 倪海权;133-134

撕裂的灵魂与焦虑的心曲——《白雪的赞歌》与《深深的山谷》对比阅读 王静;135-138+156

困境中的抉择——重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熊爽鼎;139-140+151

三曲清歌三重境 五官交通五味陈——朱自清散文《歌声》赏析 杭梦竹;141-142

《独身女人的卧室》里的反叛与幽怨 郭永珍;143-144

文艺美学

中国诗歌中隐喻的法兰西解读——以程抱一和于连为例 海丽玮;145-148

赵翼论吴梅村 杨戴君;149-151

浅谈苏珊·朗格的艺术观 李阳灿;152-153

影视观察

论宁浩电影中的草根意识 吴宏峰;王玮;154-156

留守与进城——评《念书的孩子》系列影片 王东旭;157-158+172

阐释人类学角度的藏传佛教信徒朝圣行为分析——以电影《冈仁波齐》为例 毛金金;159-160

学林漫录

美国生态文学对中国生态意识教育的启发性研究 郭泽英;161-164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青海撒拉族婚俗文化研究 刘娟;165-166

云南动物小说摭谈 杨菁;167-169+172

音乐剧中声乐演唱特征及教学研究——以《歌剧魅影》为例 李花;170-172

对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思考 杨洁;173-174

论汉语修辞格中的“表层”和“深层” 周梅;175-176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

名作欣赏:
     0351-5256557

评论版:
     0351-5256560

学术版:
     0351-5256558

邮购:
     0351-5256556
     0351-5256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