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巡展
石煜油画作品 石煜 2+185-186
本期推介·王阳明研究(二)
推介语 卓光平 5
论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中的戏剧冲突 陈挺 5-6+55
论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中的王阳明形象 王嘉宏 7-8
论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中的诸玉形象 卢富清 9-10
新世纪浙江“阳明戏”的比较 田聪聪 11-12
本期推介·深圳文学研究
邓一光深圳书写的多重解读(上)——立足文本,以作品为中心的内部研究 江丹 13-15+37
“美”与“思”的无限靠近——以赵目珍诗集《外物》为中心 裴蓓 16-20
试论南翔的文学创作 张蜜 贺江 21-24
项目呈现
人民本位:瞿秋白汉语规划的基本特征 汪禄应 25-29
《丽南山第一美人》之家庭伦理探索 黄道玉 30-32
孔尚任旅晋诗文系年——以行进线路为依据 曹广华 范春义 33-37
道是无晴却有“情”——新海诚动画电影《天气之子》赏析 吴新兰 38-40
蒙古族与西方诗歌中的死亡观之比较——以《夜莺颂》和《祭灵歌》为例 许冬磊 丁燕 王晓丽 41-42
浅谈晚清巨儒俞樾的诗歌创作 陶莉 43-44
《青岛往事》中青岛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呈现 张丽娟 王越 45-46
博士之声
“言说”与“倾听”——再读鲁迅旧体诗 徐韫琪 47-48
香港作家钟毓材的别样流散 马峰 49-50
南宋四明袁燮家族变迁探述 李翔 魏芳 51-52
马卡宁《高加索俘虏》的战争叙事研究 李宝玲 53-55
研究生创新园地
中美夫妻冲突中不礼貌策略对比研究——以《都挺好》和《致命女人》为例 李慧雪 张贯之 56-57+87
大学生双创园地_安阳师范学院
2018年红旗渠口述史料的整理和保存——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红旗渠建设者”为例 赵珍 58-59
口述史料研究视角之下的红旗渠女性修渠人形象刍议——以李改云和郭秋英为例 董俊铭 60-61
口述史之下的红旗渠建造者真实形象与纸质、影像媒介塑造之区别——以任羊成老人为例 牛阳凡 62-63
大学生双创园地_宁波大学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引导策略研究 王若男 陆柯叶 徐呈健 64-65
大学生践履阳明心学的实践途径研究 洪杰英 张君雪 王华利 66-67+71
“网红”现象的价值分析 姜雨薇 朱瑶 林诗涵 68-71
流量变现的新媒体营销模式分析——以趣头条为例 王敏艳 施晓查 齐艳艳 李冰清 72-75
南京大屠杀的文学记忆——以《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抗战狙击手》为例 孙拉拉 徐晶 卓倩倩 76-78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园地
大学生专业社团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探析——以浙江万里学院“田野风”社会调查研究社为例 吴凤云 陈诗佳 79-81
少年中国
浅谈名著阅读导读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以《西游记》为例 李盼 82-83
红楼女子评点(六)
清代《红楼梦》评点论夏金桂及其“自害自身” 何红梅 刘佳禾 84-87
乡土悬疑小说:常书欣IP小说研究(四)
行走在灰色地带的草根匪侠英雄(下)——常书欣IP小说男主人公形象分析 李茂叶 88-89
戏剧研究(一)
谈怀尔德宗教短剧对《圣经》的改编 袁宏琳 90-91
京派作品研究
邓友梅小说中的“京味”探析 吉玮琳 92-93
不易的人生 永恒的母爱——老舍《我的母亲》细读 葛丽 94-95
丁玲研究
丁玲文学风格转变浅议——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例 赵晓芳 96-97+101
丁玲的异端书写——重读《我在霞村的时候》 王静 98-101
叙事学研究
非线性时间中的不可靠多元叙事——《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记事》的叙事解读 赵倩 102-104
珍妮特·温特森小说的叙事特征解读 陈冠 105-106
试论《死水微澜》的叙事特色 胡艺平 107-108
古典丛谈
诗无达诂释《卷耳》 刘园园 109-111
浅析《庄子·内篇》中体道者形象 阳倩 邹文贵 112-115
从“陈拾遗体”到“五古正宗”——论宋元时期对陈子昂五古的接受 苏秋成 116-119
尼采的“酒神”特征与贾宝玉的精神契合 安起阳 120-121
性别世界
论李清照大丈夫情怀的形成及创作 李岚 122-123
从“三仙姑”到“小飞蛾”——论赵树理对农村女性问题认识的深化 储冬叶 124-125+128
分析李碧华小说中的古典意味——以《胭脂扣》为例 张誉尹 126-128
凯瑟琳·恩肖的死亡本能——以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分析 王景桂 129-130
挫折—侵犯理论视角下的人物形象分析——以《紫颜色》与《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男性形象为例 李欣乾 131-133+137
散文赏读
轻风吹到胆瓶梅——浅析《故都的秋》所体现的生命意识 李冰 134-137
精神成长之花——《秋天的怀念》赏析 姚金宜 138-139
小说论丛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解舒淇 140-14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世间已无陈金芳》中陈金芳“进城失败”之因初探 高健欣 142-144
论张炜《古船》中的角色 张力 周轩宇 145-147
试析扎米亚京在小说《洞穴》中的隐喻 陈汝岚 148-151+162
文艺美学
论中国古代尚质尚用的美学思想 周学存 152-154
“人妖恋”故事体系的坤主模式探究 霍晨洁 155-157
儿童文学作品中乌托邦化的反叛——以林海音的作品为例 王丹阳 158-159
单一神话视野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英雄叙事研究 李蔚蓝 160-162
书评在线
实证的光,照在了《楚辞》学的大地上——评赵静《发以辩理,悟以证心:汪瑗及其〈楚辞集解〉研究》 罗海燕 163-164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述评 阮柳娟 165-166+169
迻译研究
从译者性别出发对比《飘》的两个中文译本 羊媛 徐哲 167-169
从生态翻译三维度看《受戒》英译 杨纾凡 170-171
无本回译视角下的侨民文学翻译——以《吾国与吾民》为例 王宇凡 172-175
艺术广角
破解不同时代意识形态的编码方式——论巴金小说《团圆》及其两次电影改编 龚金平 176-178+181
戴着镣铐起舞——论《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的双重悲剧意 蕴陈爽 179-181
画家李玄的痴狂人生 陈春澜 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