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专题 | 查洪德:《元代文学通论》后记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5-03

 

《元代文学通论》后记
文/查洪德

《元代文学通论》,查洪德著,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12月版;本书是元代文学研究权威专家查洪德教授十年磨剑之作。全书以通观性视域加实证性文献,对元代文学现象作了精细深微的辨析。内容涵盖元代诗歌、散曲、杂剧、散文等各种体裁,准确体察出元代文学特色、文人精神与文学流派的衍变,全面勾勒出有元一代文学的真实面貌,廓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元代文人及世风的误解。
在《元代诗学通论》出版后五年,这部《元代文学通论)》要面世了。看书名,就知道这是系列成果。两者也确实可称为一个系列。不过,这部书稿本来不叫《元代文学通论》,原本是我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元代文化精神与多民族文学整体研究》的成果,书稿去年由东方出版中心申请国家出版基金,根据书稿情况,申报时书名路作调整,改为《元代多民族各体文学整体研究》。在出版社审稿过程中,三审建议书名改成《元代文学通观性研究》或《元代文学通观》。我很吃惊,因为我当初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时,最初的名字就是《元代文学通观性研究》。出版社经再三研究,决定书名改为(元代文学通论》,征求我的意见,我同意。于是这部书就成了五年前出版的《元代诗学通论》的姊妹篇。
追忆这两部书的缘起,还是在十多年前。2005年,我从安阳师范学院来到南开大学。最初的两年,我集中精力做早前压下的一些任务,其中主要是2003年中标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代文学思潮与诗文流派》和傅璇琮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的金元卷。还了这些旧债,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到2007年,我就规划未来的研究。当时我给自己提出了两个课题,一个是元代诗学研究,一个是元代文学的总体研充。这两个课题,分别申请教育部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当时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过一些周折,在2010年立项。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感谢陈洪先生的热心指导。几年以后,这两部书,一部有幸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一部有幸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在本书申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时,得到陈洪先生、詹福瑞先生的热情推荐,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从1990年开始从事元代文学研究,至今已30年。30年中,我对元代文学的认识在一步步深入。这是一个艰难思考与探索的过程,这一探索,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解决的也就一个问题:如何认识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有什么独具的特色和独特价值。这一探索,是年轻时读邓绍基先生主编《元代文学史》,受其启发开始的。关于元代文学史的面貌与价值,在过去很长的时期里,文学史研究界的看法和描述是大致近似的。1991年,邓先生《元代文学史》出版,不仅展示了元代文学的新面貌,而且引导我们用新的思路思考和认识元代文学的问题。1993年,我参与了邓先生主编的《中华文学通史》的写作,有次邓先生跟我谈起他自己对这部书的评价,他自认为有些不足,说是没有展示出文学史的新面貌。我理解,他所期望的,是写出文学史新的面貌。至于这新的面貌是什么,他没有说,以我当时的能力,也不可能有自己的理解。但他似乎给我出了道题,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20世纪末,李修生先生命我和他一起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辽金元文学研究》,在他的指导下,我拟了书的目录。我觉得这是一个寻找发现元代文学独特面貌的机会。在李先生的指导下,我做了两个方面的努力:第一方面,从书的目录上,力争展示元代文学的真实面貌,起码让读者认识元代文学真实的格局。第二方面,我为本书设置的目录,绪论为《重新认识辽金元文学》,内容分别是综述20世纪辽金文学和元代文学的宏观研究,其中元代部分我自己写,期望从20世纪元代文学的研究中,梳理出人们对元代文学的整体认识,哪怕是一鳞半爪的,我们也可以努力将前人的研究做一拼接缀合,从中得出整体的认识。第一方面的努力后来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扬忠先生的高度肯定。这套丛书2001年出版,刘扬忠先生在对该年度古代文学研究的综述中高度评价了这套丛书,且以辽金元卷为例给予肯定。第二个方面,梳理的结果收获不大,研究界对元代文学的整体把握,或说对元代文学整体特色的认识,几乎没有。回过头来更感觉邓先生的《元代文学史》对影响元代文学发展的文化背景的认识,是一种别样的眼光。尽管如此,我将宏观研究这部分稿子以《二十世纪元代文学之宏观研究》为题在《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还是得到了比较好的反响。
对20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系统梳理后,我得出了如下认识:第一,20世纪元代文学研究,成绩可称辉煌,但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很难客观,很多结论需要重新思考。第二,20世纪初对元杂剧价值的发现,是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大贡献,同时,20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只是元杂剧的一枝独秀。与元杂剧研究之热形成反差的是,其他文体整体上被忽视,前人“元无文”的论断,持续影响着20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应该说,在20世纪初,前辈学者发现元杂剧价值后,元代文学其他文体的价值,都处在待发现的状态。第三,与元杂剧同为元曲的散曲,在20世纪有一些研究,特别是20世纪后十几年,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此外的其他文体,也或多或少有些研究,但这些研究多各自叙述,互不关联。第四,缺乏对有元一代文学的整体把握。于是,在充分肯定20世纪元代文学研究成就的前提下,我对元代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两大缺憾:残缺与割裂。这在本书绪论中有具体说明。对元代文学作整体审视,全面而完整地把握一代文学,进而探寻元代文学独具的特色和独有的价值,就成为我此后十几年治学的目标。现在回首,深感一个人一生能够做的事实在很少很少。一个问题,我思考了十几年,今天终于成书奉献给读者。客观地说,如果说思考有收获,千虑一得,也必多有所失。书的出版,就是接受师友们的批评,接受学界检验。大元气象、厌乱思治、文与道一、多源归一与多元竞胜、文倡于下、雅俗分流、华夷一体、文坛风气、文坛格局、清和、野逸等等,是我对元代文学现象或精神特色的发现或概括。这些没有一个是我个人的想象或发明,都是一些固有的概念或命题,我不过是找到了它,用它来说明元代文学的问题。尽管我的讨论多是初步的,但我希望这些讨论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我的意见幸而被赞同或背定,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思考;我的意见不被认可,则通过深入论证推翻,提出更符合元代文学实际、揭示元代文学特色与价值的概括。不管被肯定还是被否定,在我自己看来,都是对学术的贡献。
我从2007年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到今年已有十届学生毕业。后来又有合作博士后。培养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对我、对元代文学研究,都十分重要。首先是我个人力量有限,能做的事很有限。如果有一支队伍,那情况就大不同了。可喜的是,这支队伍已经形成并在继续壮大,水平也在提升。其次,我对元代文学思考的多能做的少,思考也只能停留在哪些问题应该做且可以做的层面,这些都可由博士研究生来做,并且在与博士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学相长,我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促使我对问题作更深入思考和客观把握。他们毕业或出站后,在博士论文或出站报告基础上,或以相关题目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都极大拓展和深化了我对元代文学相关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本书中讨论的多个问题,都已经有了相关的论文或方向大致相同的科研项目,对这些问题做展开性的探讨。当然,在与他们的讨论中,也引出一些新的课题,使得我们对元代文学的认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这些是元代文学研究的收获,同时也是我的收获。只是有些问题,已经来不及在本书中讨论了。可喜的是,将这些博士论文和项目放在一起,已经形成元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系列,涉及元代文学研究许多方面的问题。本书中讨论的问题,在他们的成果中得以展开或细化深化,这是我所乐见且乐道的。
我把这部书的出版,当作我多年来研究元代文学的一个总结。近几年我越来越感到,就元代文学研究来说,学术的发展,研究的深入,必须寄希望于我们的下一代。我们这一代人能做的事不多,我们的使命是两个基本:整理基本文献,提出基本问题。这部书就是提出元代文学基本问题的。把元代文学研究做好,有待来哲。
还有需要说明的问题:这一课题持续了十几年,各章写成时间不同,有些章节写成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以前。前后时间跨度大,尽管交出版社时做了统一修改,但还是有些无法避免的问题,比如所用文献版本,早几年用古代刊本或抄本,后来有了今人整理本,当然依据整理本。早年成稿的部分,只好一仍其旧,不能改变文献版本依据。
在本课题推进的过程中,不少问题都与当前元代文学研究界的学者们,当然也是我的朋友们有过讨论交流,我在讨论交流中多有受益,在本书出版之际,应该对这些朋友表示感谢。在书稿整理的过程中,在读的博士研究生王硕、于帅帅、马颖杰、宋万鸣、李雪、袁梅、闫玉立、梁建功、刘方圆等人,帮我做了一些工作,也对他们表示感谢。东方出版中心图书編辑总监梁惠编审从项目申请到出书的整个过程投入了大量精力,耗费了大量心血,高淑贤、李琳、裴宏江几位责任编辑付出大量辛劳。本书的顺利高质量出版,有赖很多人的付出,在此表达深深的谢意。
2019年10月末
 

查洪德,1957年11月生,河南内黄人。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元代文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元代文学研究与文献整理,中国诗学研究,为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元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姚燧集》(整理)《元代诗学通论》《元代文学通论》《元代文学文献学》(与李军合作)《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金元卷》(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辽金元文学研究》(与李修生教授共同主编)等,其中《元代诗学通论》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百馀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摘登四十多篇次。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版权申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自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

名作欣赏:
     0351-5256557

评论版:
     0351-5256560

学术版:
     0351-5256558

邮购:
     0351-5256556
     0351-5256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