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介·王阳明研究(一)
论新世纪以来“阳明戏”的思想主题 王嘉宏 卓光平 5-7
新世纪“阳明戏”刍议——兼谈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创作构想 陈文斌 王嘉宏 8-9
论新世纪浙江王阳明题材的戏曲创作 田聪聪 卓光平 10-11+14
新世纪以来阳明文化在绍兴的影响与传播 卢富清 卓光平 12-14
本期推介·文化与传媒
《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研究现状 贾琪 赵思运 15-16+20
学者天地
大自然的神圣安排——华兹华斯《丁登寺》的地理书写 邱冬梅 17-20
后女性主义视域下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女性身份探求 王静 吴晓梅 21-25
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守望——浅析东吴系女作家笔下园林意象背后的古典余 韵谭飞 26-28
《白鹿原》文本策略分析 周敏 29-30+34
博士之声
浅析儒家美学思想对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启示 邓文 31-34
《赵荫棠珍藏明清官话等韵文献十种通考》述评陈静蓉 35-36“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比较文学探索(三)
梭罗与陶渊明隐逸思想比较研究 彭玥 杨宇涵 唐欣 37-38
乡土悬疑小说:常书欣IP小说研究(二)
浅析常书欣IP小说人物设置的独特性 李茂叶 39-41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研究
迪尔西——福克纳笔下的女性黑人形象刘飞跃 42-43
海明威笔下“强势”女性探寻:以弗朗西丝和玛格丽特为例 刘烁 44-47
多丽丝·莱辛《屋顶丽人》中的女性书写 苏欣然 48-49
茅盾文学奖作品研究
论《穆斯林的葬礼》的电影改编申载春 罗湉 50-53
在苦难中成就生命甘甜——《人世间》郑娟人物形象解读 肖瑛 54-58
张爱玲研究
张爱玲小说对中国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 孙雪迎 59-60
文化诗学视域下《半生缘》的女性人物形象 郭小霞 61-62+68
曹文轩研究
浅析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 张红燕 63-64
论曹文轩小说的孤独意识 覃良慧 65-68
新媒体研究
新媒体环境中新兴结构“简直了”的形成及演化 王美娅 付佳怡 刘佳婧 69-70
院校平台
倪瓒《虞山林壑图》之我见 鲍婉 71-72
林逋诗词中的意识指向 要婷 73-74
“客体散文”:作家自我主体性的审视与突破 王变梅 75-76
大学生双创园地
《竹山词》中的遗民情怀探析——以梅花、莲、菊花等植物意象的寄托为例 管廷旺 于硕 77-79
句容方言词与句容婚丧民俗浅析吴文瑾 80-81+89
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地
论非国有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现状与发展——以宁波为例 林雨诺 82-85
论全媒体背景下非国有博物馆的传播策略——以宁波为例 倪湘玲 86-89
地域文化
朱山坡小说创作中的粤桂文化色彩 周晓坤 90-94
以骨木材质论宁波骨木镶嵌的选材之道 陈雪颖 沈法 95-96
性别世界
温词女性形象的描写手法——以《菩萨蛮》为例 张晓涵 97-98
王熙凤婚姻角色之再分析张昊怡 99-100+115
试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蕴 解舒淇 101-102
浅议《家》及封建礼教背景下的女性形象 侯雅欣 103-105
古典丛谈
重塑与建构:《淮南子》中的圣王形象 宋子蕤 106-107
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宋代乡村社会探析 吕建康 108-109
论苏门四学士之唱和诗 张力丹 110-111
文学地理学视阈下对《秦妇吟》的空间解读 秦榕 112-115
诗文评鉴
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父爱情结 马思羽 116-119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救赎——评析毕淑敏《幸福的尺度》 王耀丽 120-121
论波德莱尔《恶之花》中选择“恶”的缘由及其延伸方向 朱濠煴 122-126
求同存异
相识满天下,知音唯二人——浅论苏轼《江城子》与陆游《钗头凤》之相似处 章哲 127-129
一部闹热《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比较 陈家洛 130-131+135
胡适、顾随文论比较 王丹阳 132-135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联合、分歧与补充 高蕾 136-139
影视观察
论国内古装历史电视剧之怪现状 薛婧 140-143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 康慧 144-145
电影技术叙事的突破——浅析李安《双子杀手》 刘沁东 146-147
从艺术手法探析电影《影》的人性内涵孟鑫 148-149
平常的“边缘者”:试论电影《推拿》对小说“盲态”的还原 蒋瑞华 150-152
电影《寄生虫》的隐喻性解读 焦旸 153-154
修辞例话
“X+痴”的三个平面分析 张琳纯 155-156+165
浅析“X看”的主观化与语法化 郑博文 157-158
文苑经纬
论芭蕉扇在《西游记》文本生成中的作用 张艺璇 159-162
致敬与重述——关于《后羿》的互文性研究 王粟玉 163-165
想象的限度——论《丁酉故事集》的从日常“出走” 姜琦 166-168
反抗与毁灭: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中的主人公命运分析 洪舒婷 169-170+175
超现实小说的“平衡-失衡”叙事结构——以沈大成《屡次想起的人》为例 刘天宇 171-172
从认知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的概念隐喻现象——以“转发锦鲤”为例 张佳佳 173-175
从主题创作《千台大戏送农村》谈中国画创作中“意”的表达 范文阳 176-177
浅析中国风歌曲对高校古典诗词教学的促进作用 王永宏 178-179
哥特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的译文评析——在哥特建筑的视角下分析 汪钰 180-181+184
语言磨蚀研究视角下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和保护 蒋拓新 周艳青 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