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10期编辑寄语《表达的神圣》
来源:2019年第10期       作者:得一   时间:2019-11-14

 
 表达的神圣

  文/得一

  最近为微信公号选稿时,打开刚刚出刊的第九期,想找出几篇能在公号上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和转发意愿的文章,选来选去,最后先锁定了谢冕先生评论古远清的文章《史家无畏的“春秋笔法”》。编校时,对文章的印象不是很深,一个月后重读,我试图在文中找出几句能代表作者独特“见解”的表达,一方面用作标题,以引起读者的格外关注;另一方面,通过这些独特“见解”发现文章可以流传下去的价值。我的目光最后锁定在文章最后一段的首句:“表达是一种责任,表达有时是很神圣的。”就是它了。但敲定后,还是迟疑了一下,担心用作标题,倘若不能代表文章的“总体意愿”,那就真成“标题党”了。于是,又迅速检阅了一遍文章,发现这句作为“总结”的话,的确能代表谢先生的意思。

  作为以文学鉴赏和评论为内容的杂志,更多的时候我们提供的不是文学知识,而是文学“见解”,作者撰稿是希冀把自己的“见解”分享出去,读者阅读是期待看到醒脑的“观点”,这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更是如此,因为知识随时随地可以获得,平庸的、肤浅的、煽情的观点到处都有,但经过深思熟虑作出慎重表达的“见解”却还需要到那些厚重的文化平台去“相遇”。

  最近翻看夏志清先生的《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夏先生对《金瓶梅》作者过度引用词曲和改写流行故事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他(指金瓶梅作者。引者注)似乎是一位颇为任性的作家,他把自己的小聪明看得同创造力一样重,甚或有过之。他虽富有写现实小说的才情,却仍要玩弄他的小聪明,热衷于借用其他种种为人所喜闻乐见的东西,以便在一群特殊读者面前卖弄,使他们对他的这种聪明拍好称秒。”夏先生的批评算得上“毒”,倘若作者听了,估计气个半死。可以说,是《金瓶梅》作者在表达上的随意和任性“激怒”了夏先生。在编辑生涯中,很少能遇到这样不留情面的“批评”,因此对夏先生的喜欢就更深了一层。

  文化快餐时代,见惯了各种为迎合读者期待而“打造”的实用观点和见解;网络新媒体时代,也见惯了各种任意发挥、随性表达的网红观点和见解;而西方理论横行于学界的时代,更是见惯了各种把现成理论“嫁接”到具体文学文本上从而得出的标准观点和见解。因此,在选稿用稿编稿时,特别留意那些区别于以上流行现象的独特表达,而这几年的编辑生涯中也的确遇到了这样珍贵的作者和稿件。愿谢冕先生的话——表达是一种责任,表达有时是很神圣的——遇到更多的知音,警醒更多的写作者。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

名作欣赏:
     0351-5256557

评论版:
     0351-5256560

学术版:
     0351-5256558

邮购:
     0351-5256556
     0351-5256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