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首次撰写个人生平著述简谱,《名作欣赏》别册隆重推出
来源:《名作欣赏》2018年第7期别册《午后·蝉:陈思和画传》       作者:   时间:2018-07-16

撰写:陈思和教授

原标题:陈思和生平著述简谱

来源:《名作欣赏》2018年第7期别册《午后·蝉:陈思和画传》

 

 

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对当代的生活没有激情,没有热望,没有痛苦,没有难言之隐,那么他的知识、学问和才华,都会成为零星而没有生命力的碎片;文学研究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在冷静的学术研究背后,仍然需要精神上的热情支持。                                                                                            ——陈思和

陈思和教授

 
 

1980年代

 
 

 

1954

1月28日,生于上海。

 

1974

10月,到上海市淮海街道图书馆工作,并参与上海市卢湾区图书馆书评活动。

 

1978

春,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下半年开始追随导师贾植芳先生。

《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发表于《文汇报》1978年8月22日,评论同班同学卢新华创作的小说《伤痕》。

 

1979

《思考·生活·概念化》刊于《光明日报》1979年4月3日,批评刘心武的小说。后被《新华文摘》转载。

 

1980

《怎样认识巴金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与李辉合作)发表于《文学评论》1980年第3期。此为第一篇研究巴金的论文。

 

1982

1月,初次拜谒巴金。此后,把研究巴金作为终身事业。同月,毕业留校任教。担任四年中文系1982届班主任。

 

1984

被评为讲师。12月,参加由《上海文学》《西湖》与浙江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杭州会议”,会上问做了题为“中国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的发言,发言稿刊于《上海文学》1985年第7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9期转载。

 

1985

5月,参加现代文学学会在北京万寿寺举办的“现代文学青年学者创新座谈会”,会上做了“新文学研究中的整体观”的发言。发言稿刊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8期转载。

 

1986

4月,与李辉合著的《巴金论稿》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

6月,《中国新文学整体观》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在1990年获得全国第一届比较文学优秀图书一等奖,1994年获得第二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

 

1988

4月,陪同贾植芳先生夫妇去香港中文大学访学两周。随后,受邀留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访学。

6月,被选为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与王晓明一起在《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共九期,历时一年半。

秋,被评为副教授。

对话集《夏天的审美触角》由北京工人出版社出版。

 

1989

5月,获上海市团市委五四奖章,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

8月,当选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

1990年,与巴金、李辉

 

 
 

1990年代

 
 

 

1990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增订版由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与陈子善等一起为台湾业强出版社策划中国文化名人传记、青少年图书馆等丛书。

 

1991

元月,《笔走龙蛇》由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此为编年体文集的第一种。

7月,学术传记《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由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

10月,《巴金研究的回顾与瞻望》作为“学术研究指南”丛书的一种,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2

5月,《马蹄声声碎》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此为编年体文集第二种。

6月,《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论文《还原民间:关于〈九月寓言〉的叙事与意蕴》发表在《文学评论家》1992年第6期,提出关于民间理论的初步观念。

 

1993

参与王晓明等人发起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引起了知识界热烈的讨论。

论文《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三种价值取向》发表在《上海文化》创刊号,将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价值取向概括为庙堂、广场与岗位三种价值取向。

同年,被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4

论文《民间的沉浮——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的解释》发表在《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获教育部第二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论文《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一个解释》发表在《文艺争鸣》1994年第1期。这两篇文章将“民间”概念引入文学史研究范畴。

3月,《羊骚与猴骚》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为编年体文集第三种。

上一篇:陈思和首次撰写个人生平著述简谱,《名作欣赏》别册隆重推出下一篇:莫砺锋 | 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下)

联系我们
  • 名作欣赏
    mzxshjj@126.com
  • 评论版
    mzxszxk@163.com
  • 学术版
    sxmzxs3@163.com
热线电话

名作欣赏:
     0351-5256557

评论版:
     0351-5256560

学术版:
     0351-5256558

邮购:
     0351-5256556
     0351-5256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