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毓庆 | 《汉广》:诗与经的双重阅读
来源:《名作欣赏》2018年第5期       作者:刘毓庆   时间:2018-05-18

 

  温馨提示:近日,我刊与北京大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等品牌出版机构达成合作,由我刊多位资深编辑精选一批适合我刊读者阅读习惯和文化需求的优质人文图书(文学鉴赏、国学入门与普及、中外名著、人文艺术经典以及教育心理),欢迎进店选购!购买方式: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即可!

  来源:《名作欣赏》2018年第5期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恋歌,写的是男子隔水相望天仙般游女而思慕的情怀。他想得到她,然而眼前浩浩的汉水却无法逾越,而且是无论游泳还是用木筏,都不能渡过。明人金九畴有诗云:“汉水洋洋江水悠,渣滓涤尽见清流。刘郎纵有相逢意,争奈天仙不可求。”一望可知其意境源自《汉广》。近期在网上还看到有以《南有乔木》及《南方有乔木》为名的小说与电视剧,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于此也可见一斑。

  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参酌古今经与诗的双重研究,重新理解诗义。 

  从诗的角度看,这是一首发生在汉水边上的恋歌,歌是由男子唱出的。男主人公所心仪的女子,即诗中所谓的“游女”,是一位被隔离于汉水之上的郎。她在二水之间的小洲上徘徊,男子远望其身影,一见倾心,然而却无法与她接近。这与《卫风·竹竿》所描写的情况一来。《竹竿》篇说:“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连二水之间女子的笑貌、佩玉的声音都可以看得见,听得到,可是却无法走近她。像这种情况在那个时代可能是非常普遍的。于是男子唱出了这支歌。

  诗以乔木开篇,便有高不可及之感。“游”字中披露出女子的风神秀韵。以乔木喻游女,呈现出的是仙女般的高贵。后四句以汉江为咏,遂有远不可及之感。这样,前四句言其高,后四句言其远,“游”字中见出仪静体闲之态,“广”“永”字中见出烟波浩渺之状。烟波美人,罗衣微步,见之惊以为神,真有点像曹植《洛神赋》中所写的那样:“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由此而诱发了男子内心的冲动。然而诗连下四个“不可”,随使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之情汩汩流出。顾镇《虞东学诗》曰:“章首四句,其义已足。再出四语以咏叹之,迭下四‘不可’,韵味深长,音节淸婉悠扬,读之如见此女之端庄静一,令人肃然起敬。”又说:“二三章,承上章‘不可求’来,略作开语,以致敬慕之意。末又重述前语咏叹,见其终不可求耳。”牟应震《诗问》曰:“此篇以‘不可求思’一句为主,后四句取江汉为喻,以见求之之终不可得。二三章首四句,设言之词,末四句仍衍首章而咏叹之。真如姑射仙人,可望而不可即也。”末四句,三叠三唱,不易一字,有千回百转之妙。

  就诗的内容言,第一章已经把要说的意思说尽了。可是下两章又生出错薪、刈楚、刈蒌、秣马等内容,许多曲折,总在表达爱慕之情。而“汉广”“江永”四句反复咏唱,所表达已不仅仅是首章的“不可求思”之意,而成了无限哀愁的象征,形成了一种悲伤的基调。不仅描写了主人公苦闷忧伤的情怀,而且展现了一个宏远的景象,使所追求的对象,处之茫茫烟波之中,令人可望而不可即。用如此雄厚的笔法,描写如此广阔的意境,体现如此深刻的感情,这确是一个创举。辅广说:“三章之末,皆终之以不可求之意。所谓言之详,辞之复,所以见其敬慕又能自已之意也。”实则是不能自已。万时华《诗经偶笺》曰:“各以汉广江永反复咏叹,不易一词,只将本文吟讽,自觉诗人之旨,趵然可思。”

  清儒方玉润以为:“此诗即为刈楚、刈蒌而作,所谓樵唱是也,近世楚、粤、滇、黔间,樵子入山,多唱山讴,响应林谷。盖劳者善歌,所以忘劳耳。其次大抵男女相赠答,私心爱慕之情。有近乎淫者,也有以礼自持者。文在雅、俗之间,而音节则自然天籁也。当其佳处,往往入神,有学士大夫所不能及者。”此说颇有趣,也可备一家之言。

  从经的角度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歌。前人在谈及此诗时,多强调女子之贞、男子之礼。《诗序》说“无思犯礼”,即指男子言。朱熹说“人望见之,而知其端庄静一”,则指女子言。孔颖达说:“方、泳以渡江、汉,虽往而不可济,喻犯礼以思贞女,虽求而将不至。是为女皆贞洁,求而不可得,故男子无思犯礼也。” 严粲说:“南有乔竦之木,其阴不及下,故不可休息,兴女之高洁而不可求也。” 又说“男子见游女,自无犯礼之思。”何楷说:“此诗,具见女慕贞洁,男知礼义,以此归本于文王之化,渐被致然可耳。”虽然经学家将此与文王之化联系起来,在今天看来过于牵强。但我们确实从诗中看到了以礼自持的情景。男子爱慕女子,不是像《孟子》中所说的采取“越东墙而搂其处子”的粗暴之举,而只是反复咏叹爱慕之意。即使在幻想中,其所想到的也只是“刈楚”“刈蒌”,是以礼相敬,并无邪僻之念。《诗序》说:“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情”作为“民之性”,是任何人都有的。“情”字从心从青,“青”字古文,上面是“生”,表示生命力,下面是“丹”,表示颜色。所以《释名》说:“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加“心”则表示人的生命激情。一个旺盛的生命,必然会表现出旺盛的生命激情来。因而男女相悦,乃是发之生命意识深处的冲动。但能不能止乎礼义,这则与观念有关,是与人的文明教育相联系的。所谓“先王之泽”,其实就是传统道德观念。这种观念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当这位男子看到天仙般女子时,性的冲动油然而生,但传统观念制约了他的越礼行为。所谓“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并不是说江水真渡不过去,而是不能渡。“谁谓河广?一苇杭之”,黄河可以乘用一束芦苇渡过,江水为什么不能用木筏子渡过呢?原因就在于一个“礼”字,“无思犯礼”这是根本。就像现在城市中的男女厕所一样,男子不能进女厕,并不是进不去,而是不能进,道德观念不允许。谁违背了这个观念,谁就会被视作“坏人”,或以“流氓”视之。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的,礼是这个社会的核心观念。坚持这个观念,社会便会秩序化。礼虽然给人带来了一定制约,却给社会带来了稳定,美化了人文环境。当一对男女在自己身边拥抱示爱时(除特殊节日外),无论谁都会感到不舒服的。这种放任,实是对身边人的无礼。礼者敬也,人怀着一个敬字,来对待身边的事或人,其所创造出的便是一种美好的环境。“无思犯礼”,对现代人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刘毓庆,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著有《古朴的文学》《朦胧的文学》《雅颂新考》《诗经图注》《从经学到文学》等专著二十余部。

  编 辑:得一312176326@qq.com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

名作欣赏:
     0351-5256557

评论版:
     0351-5256560

学术版:
     0351-5256558

邮购:
     0351-5256556
     0351-5256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