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2018年第1期(附别册:《师者人心:童庆炳画传》)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1-08




 

 

随刊附赠别册——

 

《师者人心:童庆炳画传》(2018.01)


 

编者手记

 

 

 

       前几天,一位喜欢古典诗词的老读者在微信中留言说,2017 年第 12 期曹胜高老师的《赋法 为诗》让自己受益匪浅,同时还建议来年多发点古典方面的鉴赏文章。对于编期刊的人来说,最 满足的事情莫过于读者的肯定。刚过去的一年,编辑部一直在思考内容与读者的关系,即读者是 不是喜欢阅读我们刊发的文章。

 

        这几年新媒体成为大众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而新媒体的优势在于,能看到读者的偏好,能 与读者及时互动,能让读者感觉到自己的阅读需求被所关注的平台重视,新媒体和读者能相互感 觉到对方的存在。在这种媒体环境下,我们的微信平台也开通了,并在短时间年内聚集了巨大粉 丝,读者在后台咨询订阅,发表评论,我们开始感觉到读者的存在,尽管他(她)只是一个“留 言者”,我们可以回复,也可以以没看到为由不回复,但表扬或批评的话语就在后台。一个事实是, 我们不能再忽视读者的存在了,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选择范围很大,而内容生产者正在四处寻找机 会,抢夺阅读市场。鉴于此,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创建了纸刊订阅读者微信群,让读者在群里与 编辑直接对话。另外,从今年第一期起,在纸刊上设立了“编读互动”栏目,专门刊登读者来信, 让表扬声和批评声一起发出来,而不是一个“形象”栏目。

 

        由于兼微信编辑工作,每次微信发布后,我都会不时地进入后台看看所发文章的阅读量、转 发量和评论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对微信读者的阅读情况有了一个初步把握,于是在选文时,尽 量把期刊上那些回答或回应当代文化和文学困惑的文章发出来,把那些能通俗易懂地表达高深研 究成果的文章发出来,把那些能流露出作者的品味、性情和文字担当的文章发出来。 

 

        心里对读者有了一个概念后,约稿时会不由得倾向于读者的需要,而不是作者的需要。因为, 当下一部分作者的写作是为了适应黄仁宇笔下的“数目字管理”,其写文不是出于迫不及待的表 达需要,或情不自禁的分享冲动,而是被迫无奈,硬着头皮、搜肠刮肚地写。不同的为文目的,从 作者的行文中也能看出个大概。因此,平时更多的工作放在了“发现作者”上,力争每一篇文章 都能让“作者”的表达需要和“读者”的阅读需求接上头。

 

       可喜的是,在编辑部全体的共识下,我们组到的稿件基本能体现出作者的“品位、性情和文 字担当”,在编校过程中我们能从作者的文字中看到那种“分享”和“表达”的迫切,能看到作 者激动之余的严谨。在技术化写作占统治地位的当下,能让这些“见情见性”的文字与读者见面, 成就感还是很强的。 

 

        拉拉杂杂,就当作一个“辞旧迎新”吧!

 

◆ ◆ ◆ ◆ ◆ ◆ ◆ ◆ ◆ 

 

 

 

 ·END·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

名作欣赏:
     0351-5256557

评论版:
     0351-5256560

学术版:
     0351-5256558

邮购:
     0351-5256556
     0351-5256557